Thursday, September 20, 2007
time: 5:03 PM
朱元璋建立明朝
靖难之变明成祖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
朱元璋建立明朝
朱元璋自幼家贫,家乡又有灾疫流行,父亲相继去世,他曾流落为僧。
元末群雄起事,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反元军,后来成为领袖。
公元1368年正式称帝,国号明,定都应天府(今江苏南京),为明太祖。
朱元璋建国后大举北伐,结束了元朝,统一中国。
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,恢复农业、整顿吏治和安定社会;同时减免商税,促进商业的发展。
明太祖朱元璋
朱元璋的专制统治
明太祖鉴于唐、宋以来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政、宰相权重等历史情况,为了他的子孙,决定实行君主集权制。
他借丞相胡惟庸谋反案为理由,废除丞相这职位。
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大臣,官至右丞相。他果敢有才华,广结同僚及门生,逐渐引起太祖的疑忌。
胡惟庸感到太祖的不信任,因而有异心,后来以擅权枉法谋逆获罪,被太祖所杀。
废相之后,政务由六部处理,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,皇帝掌管国家大事。
明太祖也把皇子分封于各地为藩王,拱卫中央。
在这种制度下,如果皇帝英明勤政,还可以勉强应付;若皇帝昏庸懒惰,则朝政黑暗,大权旁落,国家必趋败亡。
明太祖意料不到,分封制度造成日后诸王谋夺帝位,自相残杀。
明太祖的恐怖政治
明太祖藉着胡惟庸和蓝玉案,牵连杀死功臣等共五万多人,有所为的诛九族以及诛十族的案例。
明太祖对待群臣极为苛刻,经常在朝廷上杖责臣僚,称为 “廷杖”,甚至有朝臣被当场打死。
明太祖更大兴文字狱,借故杀了不少文人,阻赫文人讥讽政局。
明太祖设置的“锦衣卫”,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,但朱元璋却赋予他们巡查缉捕的权力。后来渐渐变成特务组织,监视大臣、民众的一举一动。
靖难之变
明太祖死后,因太子早死,由皇太孙继位,是为明惠帝(建文帝)。
建文帝担心众皇叔(藩王)拥权坐大,对自己不利,便采取大臣的建议,实行削藩。有的藩王被废为平民,有的被逼死。
燕王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,在诸王中势力最大,削藩的矛头自然朝向他。
于是朱棣以清除君主身边的奸臣为名,起兵南下,经过三年的战争,攻入应天府,建文帝失踪,史称“靖难之变”。
朱棣即位后,改元永乐,是为明成祖,迁都于燕京,改名顺天府(北京),应天府则改为南京。
明成祖为了防止历史重演,于是削弱藩王的权力,进一步巩固皇权。
他又给予宦官出使、监军、收税和刺探民隐等特权,加强君主独裁,同时也打开了宦官干预国家事务的大门。
郑和下西洋
郑和是中国十五世纪初明代的航海家。
从1405年到1433年,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,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使西洋,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。
郑和下西洋的时间,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,达·伽马绕好望角航行抵达印度,还要早半个世纪。
宋元以来(13-14世纪),中国的造船与航海事业已经相当发达,与邻近各国的海上贸易与友好往来相当密切,郑和下西洋就是当时中国航海事业高度发展的标志。
郑和,本姓马,小字三保,云南昆阳(今昆明市晋宁县)人。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既回教徒)。
郑和出世时,元朝已被推翻,可是云南仍处在元朝所封的梁王的统治之下。
在他12岁那年,明军平定了云南。就在这一年,郑和的父亲病故。
由于地方上新经战争,创伤未复;加上他的家庭又遭大变,生活更加艰难困苦。
在这种境况下,郑和被送到北平,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,做了宦官。
郑和在做宦官期间,由于学习刻苦、聪明伶俐,加上才智过人、勤劳谨慎,因此取得了燕王的信任。
朱元璋死后,太子朱允文继位,便是历史上的建文帝。
他继位后,一心要巩固自己的皇位,于是接连削废了五个番王。
面临削藩威胁的燕王朱棣,于是兴师南下,攻取了南京,王宫起火,建文帝下落不明。郑和跟随燕王起兵征战,立了不少战功。
因此,朱棣登上皇位(明成祖)以后,对郑和愈加信任。
永乐二年(1404年)初,朱棣亲笔写了一个“郑”字,赐他为姓,并提升他为内宫大太监。由于郑和小字“三保”,所以人们也叫他“三保太监”或“三宝太监”。
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圣。
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,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出海远航。航海的愿望一直埋在他的心中。
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,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。
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,懂得航海知识而且又是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,因此成祖便选拔他担任正使,率领船队出使西洋。
一方面寻找据说已经逃往海外的建文帝。
一方面发扬明朝天威,与海外各国建立外交关系。
1405年,郑和受皇帝的委派,出使西洋。
当时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。
郑和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远航队伍,分乘六十二艘宝船,七百艘马船,二百四十艘粮船、三百艘坐船和一百八十艘战船浩浩荡荡驶出长江口。
他们顺着秋季的东北风,驶入南海。一路上,他们用罗盘定航向,用观看星斗的方法进行夜航,绕过暗礁,穿过恶浪,日夜不停地航行。
郑和的船队首先到达占城(今天的越南南部),然后往南到达爪哇、苏门答腊(今天的印度尼西亚),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(今天的马来西亚)古里(今天的印度南部)等国。
第二年夏天,西北信风刮起的时候,船队顺风返航。
郑和前后一共七次出使西洋,历时二十八年。
访问的国家和地区有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、孟加拉、马尔代夫、印度尼西亚、沙特阿拉伯等三十多个。
最远到达非洲东北沿海,今天的索马里,和非洲中部沿海,今天的肯尼亚。
船队每到一个国家,都受到隆重的欢迎和热烈的款待。
郑和以明朝使节的身分,向当地的国王或酋长赠送礼品,表达建立邦交、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,并邀请他们访问中国。
郑和七下西洋,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亚洲、非洲国家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上的交流。
郑和下西洋后,许多国家的国王、酋长或使臣纷纷到中国访问,和中国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。
中国到东南亚的侨民也迅速增加,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,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。
郑和七下西洋,给所到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和郑和有关的传说和遗迹。
在印尼有三宝垅、泰国有三宝港、马来西亚有三宝城,这些名称都是各地人民为纪念郑和的到访而取的。
郑和七次远洋航行,绘制了《郑和航海图》,图中对航向,停泊港口、暗礁、浅滩的分布都作了比较可靠的记录,这是中国早期有关海洋地理的珍贵地图。
这本书记录了他们所到之国的风土人情,是研究这些国家历史的珍贵史料。